人類跑步需要穿鞋嗎? 這個問題看似很愚蠢,其實正是現今學術界激烈辯論的話題。暢銷書《天生就會跑》的作者追蹤了原始部落的超長距離跑手,發現他們只用赤腳跑步,卻不會有我們常見的痛症。作者歸納出的結論是現代的跑鞋保護太多,令我們的跑步方式由原始的前掌著地轉為腳跟著地。這想法捲起了一遍赤腳跑步的風潮。鞋廠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,紛紛推出標榜赤足體驗的跑鞋。赤足跑鞋普遍的定義是輕身、後跟鞋底特別薄及十分柔軟。但是,赤足跑鞋的好處仍處於爭論階段,甚至被帶上法庭。 本篇文章會以力學角度分析赤腳跑步的理據、前掌著地的力學優點及選擇跑鞋的謬誤。
前掌著地的力學優點 赤腳跑步的跑姿跟穿鞋跑步的最大分別,就是赤腳時前掌會先著地,而穿鞋時多以後跟著地。要比較何者佔優,先要深入了解當中的力學。大致上,足部著地的時間可分為三個階段: 1)著地 2)足平 3)推進 先看看後跟著地。腳跟著地的一刻,地面的反作用力會令足踩關節向下屈曲,小腿前方的肌肉會用力控制這動作的速度。當進入足平的階段,地面反作用力開始轉移至前掌,令足踝關節向上屈曲。但是,當進入推進階段,小腿後肌收縮令足踝關節再次向下屈曲。短短半秒間,足踝關節便需要向下向上再向下屈曲。控制足踝關節的肌肉負荷會很大。 相反,前掌著地的跑步方式便比較有效率。當著地時,地面反作用力處於足踝關節前,令足踝關節向上屈曲。小腿後肌負責控制這動作的速度,同時像橡筋一般被拉長,儲藏了彈性能量。這狀態一直維持至推進階段,小腿肌肉收縮,加上儲藏的彈力,令推進時更省力。而整個過程足踝關節只需要各上向下屈曲一次,對肌肉的負荷亦較少。情況就好像不停進行彈跳的動作,能充份利用彈性能量。
前掌著地的跑法需要不穿鞋嗎? 赤腳跑步的人會使用前掌著地的方式,但使用前掌著地一定需要赤腳(或穿著赤足跑鞋)嗎?答案當然是"不"。這是很簡單的邏輯:爸爸有鬍鬚,但有鬍鬚的不一定是爸爸。穿著有適當保護的跑鞋並不會影響前掌跑步的優點,相反,更可以保護現代都市人過於柔軟的雙腳。 過於柔軟的雙腳是指不穩定的足弓。超過八成的人足部結構也不穩定。不論足部以何種方式著地,足部也會受壓並變成外翻(pronation)。當足平狀態完結時,足部應處於置中(neutral),準備變成內翻(supination)並推進身體。內翻的足部結構較外翻時穩固,有利推進。但著地時過度的寬扁會阻礙足部回復置中,以致不能趕及於推進時變成旋前,加重周邊肌肉及軟組織負擔,引致受傷。 堅固的鞋底有助穩定足部的內翻/外翻動作,如果足部寬扁過度(如彈性扁平足)更需要以力學矯正鞋墊改善足部力學,減少痛症。
選擇跑鞋的正確方法 如前所述,前掌著地的跑姿也需要跑鞋配合。選擇任何跑鞋也要注意鞋底不能太柔軟。好的鞋底應該只有腳趾部份能夠屈曲,後半部份應該加固至不能屈曲。過於標榜柔軟的鞋可能比赤腳更缺少保護。另外,後跟的厚度要跟前掌一樣厚薄。傳統的鞋後跟會比前掌厚一點,形成微微前傾的角度。但前掌著地的跑姿需要盡量拉長小腿後肌以儲藏拉力,後跟較厚的設計會阻礙這程序。所以如果想以前掌跑步的方式跑步,需要考慮以上兩點。 假如你是傳統的跑手,仍然以後跟著地的方式跑步。那麼跑鞋的後跟要比前掌厚約/4吋。因為這1/4吋可以減少小腿後肌及足底筋膜的拉扯,降低筋腱炎的機會。腳外側的物料較內側柔軟,會令腳跟著地時內旋的速度減低,保護足踝內側的肌肉。當然,鞋底的加固也必不可少,只有腳趾的部份可以屈曲,是選絕大部分鞋類的原則。 我經常推薦Asics,它的傳統跑鞋跟赤足跑鞋也能滿足以上要求。但我也對它提倡的腳形分類表有點意見。 單靠足印是不能準確分辨足外翻和足內翻。很多天生足弓很高的人於站立負重時也會形成足外翻,由於足弓太高,縱使足弓下陷了一定程度,足印仍然會有明顯的足弓。但單單根據足印分析便會被誤診為足內翻,有機會選錯鞋款或延誤治療。 假如穿著了保護不足的鞋,或是未能控制過多的足外翻,以下的痛症便有機會發生:
足底筋膜炎 最常見的痛症是腳跟痛。通常起床的時候會最感受到痛楚。足底筋膜是連接腳跟及腳趾的軟組織,如果足弓下陷或穿著太柔軟的鞋,會令足底筋膜受到拉扯,接駁腳跟骨的一端會輕微撕裂,形成發炎。 了解更多...
脛後肌筋腱炎 足弓下陷較明顯的病人會常常遇到這痛症。脛後肌正是維持足弓高度的肌肉之一,它收縮時會令足部向內翻。如果足弓因其他力學問題下陷,脛後肌會受到拉扯並且受傷。如果受傷持續,更有可能形成肌肉萎縮,導致病態扁平足。
亞基里斯腱炎 亞基里斯腱是小腿肌肉連接骨腳跟的筋腱。它是人體最粗的筋腱,可想而知它需要承受多大的拉力。筋腱炎的成因之一可以是訓練過量,但足弓下陷會令腳跟骨角度偏歪,也會令筋腱的拉力增大,加重筋腱的負擔。
前掌痛 我們的前掌是由五個蹠骨頭所組成,對於負重是很理想的設計。但是,過多的訓練也會超越其極限,形成關節囊發炎。另外,摩頓氏神經瘤也是常見的痛症。足弓下陷令第三及第四節蹠骨之間的摩擦增加,刺激該處神經末端發炎及發大,形成痛症。力學矯正鞋墊可以減輕蹠骨頭壓力及減少蹠骨之間摩擦,防止痛症。
拇趾外翻 拇趾外翻與波子骨痛並不限於穿高跟鞋的女性所有。穿著平底鞋的人甚至男士也有機會因足部力學問題患上這情況。由於足底筋膜接駁著腳趾,因足弓下陷而受到拉扯時,會限制了拇趾向上屈曲的幅度。久而久之會令拇趾關節退化。同時足外翻令足部壓力集團在拇趾內側,令拇趾慢慢推向外翻形態。 了解更多...
髂脛束綜合症(膝外側痛) 較常見的膝痛是髂脛束綜合症。髂脛束是一塊在膝外側連接著盤骨與小腿骨的肌肉筋膜。於伸直膝部的最後二十度左右,它有機會與大腿骨的突出部份產生摩擦。如果足弓下陷而形成膝內旋,這摩擦的力度會加強,形成痛症。 了解更多...
髕股綜合症(前膝痛) 另一種常見的膝痛是髕股綜合症,即是時常提到的軟骨退化。所謂髕股,其實是髕骨(膝蓋)跟股骨(大腿骨)之間的關節。它們的形狀就像火車與火車軌,於膝部屈曲時,膝蓋會於大腿骨的凹槽中滑動。如果這滑動沒有問題的話,兩骨之間的軟骨受力會較平均。但是,足弓下陷引起的膝內旋會令膝蓋移位,形成軟骨過早勞損,久而久之便成為痛症。 了解更多...
髕腱炎 髕腱炎較常見短跑選手。短跑選手需要較大的力量輸出。而髕腱正是四頭肌用力時將膝部伸直的唯一橋樑!過度訓練固然是炎症的成因之一。但足弓下陷引起的膝內旋會令髕腱的角度改變,導致拉力增加,是痛症背後的潛在因素之一。
長短腳 背痛也是常見的痛症,而足部力學的影響也會伸延至背部!長短腳是比較明顯的例子。如果長短腳的成因是一邊腿的骨頭較短,那麼簡單的加高板便可解決問題。但很多時候長短腳的成因並不是真的在於骨頭長短不一,而是因為左右腿關節排列不對稱造成。這種功能性長短腳的處理方法便有點不同。 例如,右腳的足弓下陷幅度比起左腳明顯的話,右腳的足踝關節高度會比左腳低,同時令右膝的外翻角度增大,盤骨也繼而前傾。這樣左右腿累積的分別便會很明顯,形成功能性長短腳。這情況簡單的加高板便不會是最好的治療方法。縱使加高板解決了長短腳的問題,但右腳產生的足弓下陷及膝內旋等等問題也會引起痛症(如膝外側痛)。所以,將雙腳的足弓承托至正常的高度才是最好的辦法,因為它可徹底解決長短腳及其他膝痛等問題。
鞋墊治療的原理 眾多研究證實力學矯正鞋墊能有效治療及預防大多數常見的勞損性/急性痛症。 力學矯正鞋墊跟吸震型鞋墊(如矽膠鞋墊)截然不同。力學矯正鞋墊改變雙腳受力的角度及力度,從而控制足部、膝部、臀部及腰部關節的動作。可以有效改善骨骼的排列,減少關節不正常受力,有助改善關節勞損退化及增強肌肉耐力。 力學矯正鞋墊與其他訂造鞋墊的不同之處 傳統上,治療師相信後足的距下關節是足部最重要的關節。所以傳統的鞋墊只針對後足的控制,務求令偏歪的後跟變回垂直。但是,近年越來越多研究指出"第一趾節"也是關鍵。除了控制後足,中足(足弓的位置)的承托更是不能忽視。力學矯正鞋墊,於處理足部力學上,會同時控制距下關節及第一趾節的活動。特點是於套取足模時,會以手法保持距下關節置中,同時向下按壓第一節蹠骨,控制第一蹠趾關節的活動性。這手法套取的足模,相比壓模或只靠壓力分析造出來的鞋墊,更能確保足弓承托處於最理想的高度及最自然的形態,達致舒適及功能兼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