扁平足 "扁平足"是一個意義含糊的字眼。一般認為,站立時內側足弓完全扁平並觸及地面就是扁平足。但這標準不太合乎生理學。足底脂肪、肌肉等軟組織會大大影響足弓觸及地面的機會。所以,單靠足印(footprint)來檢查扁平足並不夠準確。加上假"扁平足"的說法,會令真正有扁平足問題的兒童錯過矯正的黃金機會。所以,應該需要更全面的檢查以肯定治療的需要。 家長亦可能聽說過病態扁平足(Pathological Flatfoot)及生理性扁平足(Physiological Flatfoot)。家庭醫生可能會跟你說生理性扁平足是很正常,不需要理會。但這是十分錯誤的想法。生理性扁平足是指扁平足出現的原因是天生的,並不是由於病理或創傷而形成,所以"生理性"是指其原因,不代表不會出現"病痛"。反而,很多醫學數據指出生理性扁平足是很多下肢痛症或受傷的因素之一。所以不要以為生理性扁平足是正常,它很普遍,但一點也不正常,就如近視及牙周病一樣。 以矯形師的角度,比較合理的分類方法是結構性扁平足(Structural Flatfoot)及功能性扁平足(Functional Flatfoot)。結構性扁平足是指足部某些關節僵硬導致的扁平足。這種情況不論足部處於站立或非站立時也會呈現扁平。相反,功能性扁平足於非站立時可以呈現理想的足弓形態,可是當站立受壓時,各種生物力學原因(膝關節、髖關節偏歪)導致足弓下陷扁平。而下陷的程度多少不一定影響足印的形狀,有些小朋友足弓下陷很多,足印也可以很正常,相反有些小朋友較多脂肪,下陷一點就會出現扁平足的足印。所以,我很少以扁平足來形容足部形態(除非那是結構性的),一般我會以足弓下陷的動作--寬扁(PRONATION)來命名。
治療方針 至於小朋友是否需要接受治療,矯形師會經過以下的思考程序作出建議: 1)迫切性 如果小朋友已經有痛症,如成長痛或運動後的痛楚。這個時候寬扁足是一定需要處理的。因為痛楚會影響小朋友的運動量,減少運動量會影響身體均衡發展,甚至變得肥胖。 2)後遺症 如果寬扁足會有長遠的結構性影響,如拇趾外翻、脊柱側彎等的後遺症,也應該接受治療。 3)其他惡化因素 過大角度的X形腳、過重、運動量不足、及身體關節天生十分柔軟,都是很容易令寬扁足惡化的因素。有這些情況便需要考慮接受治療。 4)遺傳 如果家族成員中有拇趾外翻的病歷,女性也應考慮接受治療,防止拇趾外翻的形成。
成長痛 成長中的小朋友(特別是男孩)常患有成長痛。痛楚的部位多是在腳跟及前膝。痛楚多數出現在深夜時份,令小朋友無法入睡。較活躍的小朋友患有成長痛的機會較高。成長痛的成因之一是過多的血液過度集中在生長板上,形成發炎的徵狀。生長板的位置剛好就是肌肉筋腱接駁骨頭的地方,所以生理性扁平足也是成長痛的成因之一。由於扁平足會令肌肉筋腱的拉扯增加,加重生長板的負荷,有效改善扁平足的力學矯正鞋墊便能減少成長痛的機會。
長短腳與脊柱側彎 結構性長短腳與功能性長短腳 如果長短腳的成因是一邊腿的骨頭較短,那麼這就是結構性長短腳。但很多時候長短腳的成因並不是真的在於骨頭長短不一,而是因為左右腿關節排列不對稱造成。這種功能性長短腳的處理方法便有點不同。例如,右腳的足弓下陷幅度比起左腳明顯的話,右腳的足踝關節高度會比左腳低,同時令右膝的外翻角度增大,盤骨也繼而前傾。這樣左右腿累積的分別便會很明顯,形成功能性長短腳。功能性長短腳的最佳治療是矯正鞋墊。它可以將雙腳的足弓承托至正常的高度,徹底解決長短腳及其他問題。 結構性長短腳的處理 小朋友的結構性長短腳一般不適宜過早處理。由於骨頭仍處於成長期,需要刺激才會生長。假如以加高板補償較短的一方,有可能令較短的腳失去刺激,令長短腳的情況日益嚴重。除非結構性長短腳的情況引起更嚴重的問題,如脊柱側彎,才會考慮即時以加高板作出處理。
鞋墊治療的原理 有效的治療是透個合適的鞋及力學矯正鞋墊,改變步行時的地面作用力(Groung Reaction Force)以控制各個下肢關節的受力角度。有效的鞋墊可以將足弓承托至接近正常的高度。此舉可以幫助足底各關節的正常活動,並不會限制關節的活動能力,故此不會令肌肉變懶惰及有依賴的情況出現。